二代健保的一條生路?
作者: 林醫師 日期: 2012-12-25 09:13
回顧2012年,剛剛活過馬雅預言的台灣人似乎面臨著更大更多的挑戰,醫療制度的崩解名列前茅。儘管法務部提出2011年地檢署偵結醫療糾紛案件數據共324件(含過失傷害192人,過失致死132人),與當年度衛生署統計全國醫師人數共57,564人(西醫師40,002人,中醫師5,570人,牙醫師11,992人),涉案醫師比率為0.56%(註1),惟一則接續一則怵目驚心的醫療訴訟報導難叫人維持客觀中立。今日醫院內外科、急診室召不到醫師,無法維持24小時營運;婦產科
資源不足、挨告機率又高,台中婦產科
女醫師數量驟減(註2),在在顯示「寒蟬效應」的威力。


儘管目前健保年總給付5300億,較10年前多了1500億,健保局事實上無力掌控這些費用流動去向(註3)。即使健保局每隔一陣子調整給付項目與給付金額,其所給付的項目不能針對病人體質需要作出調整,譬如說降血壓的藥劑有ABC三種,健保僅給付A,而病人恰巧適合C,只得自掏腰包吸收費用;但明明都是高血壓,為何有人受給付有人得自費?再者,健保局任意核刪所謂「不必要」的項目,尤其對急診室醫師造成莫大的壓力。萬一因為省略「不必要」的診察項目,如以生理食鹽水建立靜脈輸入藥物的途徑,錯失即時救護的時機,醫療訴訟肯定吃不完兜著走。
簡單來說,醫師(不含醫美)的投資報酬率不成比例。雖說醫師的報酬已經比一般職業高出許多,惟普遍而言,醫師必須投入7年的養成教育,接踵而來的超時工作與法律課予其對病人一視同仁無從挑選的救護義務,加上2011年平均每179位醫師即有1人遭起訴的醫療風險(0.56%轉換),哪一個職業有他刻苦耐勞?反觀國外醫療制度,日本的健保制度昂貴地驚人,2010年該國國民醫療費用達30兆日幣,尤其老年醫療費增長6.2%,當年度日本國民收入僅成長0.1%(註4)。而美國國民雖得自由選用醫療保險契約,惟自由意志選擇之下,低收入戶無力負擔保險,仍被排擠於醫療制度之外;中高收入戶又面臨保險公司壟斷醫療市場的道德風險。
相較之下,英國以稅收籌措財源的公醫制度似乎更為合理。公醫擔任醫療體系的第一道防線,病患透過公醫推薦至大醫院就診(註5),避免醫院人滿為患,亦免除醫療資源浪費。事實上,日本也有意對醫院與診所進行分工調整,概念上如同英國公醫制度,病患經診所介紹轉至大醫院救診。次者,公醫制度進一步搭配私醫自費診療,醫師與病患皆得自由選擇醫療服務內容與費用。相較於負債累累永無見天之日的二代健保,持二道防線的公醫制度或能指引一條生路。
資料來源:東方日報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11
婦女殺手!婦科三癌新增4500人 全介51至56歲 (2015-05-04 14:16)
就怕奶不夠 9成追乳媽媽累壞 (2015-04-16 09:15)
「石頭奶」哺乳會痛…乳腺管阻塞 (2015-03-25 09:32)
月月被折磨…下輩子不當女生 (2015-03-09 09:29)
情緒低落好憂鬱 竟是更年期荷爾蒙惹禍 (2015-02-12 09:59)
45歲婦女血尿 發現罕見巨大陰道壁肌瘤 (2015-01-30 09:40)
快活更年期 先改不良習慣 (2014-12-27 11:44)
非高風險孕婦 自然產較好 (2014-12-22 09:35)
2成產婦有產後憂鬱傾向 (2014-11-20 10:24)